泰柬军事冲突动因何在?
7月24日清晨,泰国空军6架F-16战机越境空袭柬埔寨奥多棉吉省崇安玛军事基地,摧毁柬军两处指挥部。同日下午,泰方军机又对柬埔寨发动第二轮攻势。柬埔寨则以BM-21火箭炮还击,击中泰国素林府居民区,引发加油站爆炸与连环火灾。26日凌晨,泰军对柬埔寨菩萨省多处地点发动五次炮击,造成数十名军民死伤。泰国紧急疏散边境86个村庄约4万居民,柬方边境地区数万名居民也被迫撤离至安全区域。柬埔寨宣布将与泰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,双方沟通渠道几近中断。
这轮冲突的导火索是一名泰国士兵于7月16日在两国边境争议区踩中地雷致右腿截肢。泰方指控柬方“新布设地雷”违反国际公约,柬方则称该处地雷为“历史遗留”。7月23日,泰国召回驻柬埔寨大使、驱逐柬埔寨外交官,两国外交关系陷入冰点。7月24日,双方交火,两国对抗从外交层面升级为军事冲突。
此次柬泰冲突升级有着深层次的动因,可谓是两国百年积怨与内政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:
一方面源于殖民遗产争议。冲突核心围绕柏威夏寺周边4.6平方公里未勘定领土。该区域的民族主义情绪极易触发——2011年曾爆发致34人死亡的武装冲突。另一方面源于国内政治危机。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因前总理佩通坦“通敌录音门”事件刚刚上任,正面临来自军方与在野党的双重压力。空袭成为其重塑权威、争取军方支持的关键筹码。被停职的佩通坦也含泪指控柬方“先开火”,宣称“谈判时间已结束”。而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在冲突爆发后24小时内连发三文痛斥泰国“侵略”,延续其对泰国的强硬风格,希望借此巩固洪玛奈新政权的民意基础。
柬泰争端呈现出从“周期性摩擦”到“系统性危机”演变的趋势。冲突爆发后,地区安全局势骤然紧张,柬泰两国旅游业、跨境电商和农业贸易均遭受严重冲击;双方边境城市的市场、加油站及中小企业纷纷停工;国际投资者对泰柬经济合作持观望态度;油价与棕榈油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;泰国股市和泰铢连续两天下跌。柬埔寨副首相召集中美等多国使节通报局势,强调希望和平解决当前冲突的立场,而泰国则寻求国际舆论支持。
与此同时,国际社会正在为调停斡旋作出积极努力。东盟秘书处及联合国安理会均已表达高度关切,呼吁两国保持克制;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已分别与柬泰两国领导人通话,呼吁双方立即停火;联合国安理会25日就泰柬边境冲突召开闭门会议。但由于东盟长期奉行“不干涉内政”原则,国际社会的调停努力可能收效甚微。而且,柬泰两国内部的民族主义也挤压了双方妥协的空间。
柬泰双方如未能尽快达成临时停火,边境局势或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,甚至可能由此引发全面地面冲突。目前,泰国宣布在部分与柬埔寨接壤地区实施戒严。双方军事对峙在短期内难以结束,边境炮战恐将常态化。
冲突的升级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。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,希望柬泰双方抓住短暂的停火窗口,限制军事行动规模,防止冲突的进一步扩大。而从长远来看,东盟应当考虑升级《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》的争端解决条款,并设立常设冲突调停委员会,以便在成员国之间发生严重纠纷时能够发挥更有效的调停作用。【作者系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申洪】
编审: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